这篇文章是芒格 1986 年在哈佛学校毕业典礼上的演讲,很棒。分享给大家,以下是正文:
既然贝里斯福德校长在最老、服务年限最长的董事中挑选出一人来作毕业典礼演讲,那么演讲者有必要向大家交待两个问题:
- 为什么来演讲?
- 演讲有多长?
凭着我与贝里斯福德多年交往的经验,我先回答第一个问题。 有些人得瑟自己的马可以数到七,马主人想以这种方式出名。 他知道,能数到七不是数学壮举,但是他期待被点赞,因为马能够这么牛是值得炫耀的。
第二个问题,关于演讲有多长,我并不想预先透露答案。 我怕说了之后,你们的脸上将不再充满好奇和期待的神色,你们现在的表情,才是我喜欢看到的。 但我会告诉你们,我是怎样在考虑讲多久的过程中想到这次演讲主题的。 接到邀请的时候,我有点飘飘然。 虽然缺乏在重要场合公开发表演讲的经验,但我的胆量倒是练得炉火纯青; 我立刻想到要效仿德摩斯梯尼和西塞罗,而且还期待得到西塞罗所给予的赞誉。 当问到最喜欢德摩斯梯尼的哪一次演讲时,西塞罗回答:“最长的那次。” 不过,在座的各位很幸运,因为我也考虑到塞缪尔·约翰逊的那句著名评语,当问及弥尔顿的《失乐园》时,他说得很对:“没有谁希望它更长。” 这促使我思考,我听过的 20 次哈佛学校毕业演讲中,哪次曾让我希望它再长些呢? 只有约翰尼·卡森的那一次,他详述了保证痛苦人生的卡森药方。 所以,我决定重复卡森的演讲,但以更大的规模,并加上我自己的药方。 毕竟,我比卡森演讲时岁数更大,同一个年轻的有魅力的幽默家相比,我失败的次数更多,痛苦更多,痛苦的方式也更多。 显然,我很有资格进一步发挥卡森的主题。
那时卡森说他无法告诉毕业的同学如何才能得到幸福,但能够根据个人经验,告诉他们如何保证自己过上痛苦的生活。 卡森给的确保痛苦生活的处方包括:
- 为了改变心情或者感觉而使用化学物质
- 妒忌
- 怨恨
我现在还能想起当时卡森用言之凿凿的口气说,他一次又一次地尝试了这些东西,结果每次都变得很痛苦。
卡森避免痛苦的三味药
要理解卡森为痛苦生活所开处方的第一味药(使用化学物质)比较容易。我补充几句。
我年轻时最好的朋友有四个,他们非常聪明、正直和幽默,自身条件和家庭背景都很出色。 其中两个早已去世,酒精是让他们早逝的一个因素;第三个人现在还醉生梦死地活着——假如那也算活着的话。 那时卡森说,他无法告诉毕业的同学,如何才能得到幸福,但能够根据个人经验,告诉他们如何保证自己过上痛苦的生活。 虽然易感性因人而异,任何人都有可能通过一个开始时难以察觉、直到堕落之力强大到无法冲破的细微过程而染上恶瘾。 不过,我活了 60 年倒没有见过,有人因为害怕和避开这条诱惑性的毁灭之路,生活变得更加糟糕。
妒忌,和令人上瘾的化学物质一样,自然也能获得导致痛苦生活的大奖。 早在遭到摩西戒律的谴责之前,它就已造成了许多大灾难。 如果你们希望保持妒忌对痛苦生活的影响,我建议你们千万别去阅读塞缪尔·约翰逊的任何传记,因为这位虔诚基督徒用令人向往的生活,展示了超越妒忌的可能性和好处。
就像卡森感受到的那样,怨恨对我来说也很灵验。 如果你们渴望过上痛苦生活,我找不到比它更灵的药方可以推荐给你们了。 约翰逊说得好,他说生活本已艰辛困顿,何必再将它塞进怨恨的苦果里。 对于你们之中那些想得到痛苦生活的人,我还要建议你们,别去实践狄斯雷利的权宜之计,它是专为那些无法彻底戒掉怨恨老习惯的人所设计的。 在成为伟大的英国首相的过程中,狄斯雷利学会了不让复仇成为行动的动机,但他也保留了某种发泄怨恨的办法,就是将那些敌人的名字写下来,放到抽屉里。 然后时不时地翻看这些名字,自得其乐地记录下世界是怎样无须他插手就使敌人垮掉的。
芒格的处方
芒格处方一:虔诚地做你正在做的事
好啦,卡森开的处方就说到这里。接下来是芒格另开的四味药。
第一,要反复无常,不要虔诚地做你正在做的事。 只要养成这个习惯,你们就能够绰绰有余地抵消你们所有优点共同产生的效应,不管那种效应有多么巨大。 如果你们喜欢不受信任,并被排除在对人类贡献最杰出的人群之外,这味药物最适合你们。 养成这个习惯,你们将会永远扮演 “龟兔赛跑” 寓言里的那只兔子,只不过,跑得比你们快的不再只是一只优秀的乌龟,而是一群群平庸的乌龟,甚至还有些拄拐杖的平庸乌龟。 我必须提醒你们,如果不服用这第一味药,即使起步并不好,你们可能很难过上痛苦的日子。
我有个大学室友,他以前患有严重的阅读障碍症,现在也是,他是我认识的最靠谱的人。 他的生活到目前为止很美满,拥有出色的太太和子女,掌管某个数十亿美元的企业。 如果你们不想过这种传统主流意识认为的、有成就的生活,却又坚持靠谱,那么,就算有再多其他缺点,你们的愿望恐怕也会落空。 说到 “目前很美满” 的生活,我忍不住想引用克洛伊斯的话,再次强调人类生存状况那种 “到目前为止” 的情形。 克洛伊斯曾经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王,后来沦为阶下囚,在被活活烧死之前,他说: “哎呀,我现在才想起历史学家梭伦说过的那句话,‘在生命没有结束之前,没有人的一生能够被称为是幸福的。’”
芒格处方二:从别人的经验中吸取教训
我为痛苦生活开出的第二味药是,尽可能从你们自身的经验获得知识,尽量别从其他人成功或失败的经验中广泛地吸取教训,不管他们是古人还是今人。 这味药肯定能保证你们过上痛苦的生活,取得二流的成就。
只要看看身边发生的事情,你们就能明白,拒不借鉴别人的教训会带来什么后果。 人类常见的灾难全都毫无创意——酒后驾车导致的身亡,鲁莽驾驶引起的残疾,无药可治的性病,加入毁形灭性的邪教的那些聪明的大学生被洗脑后变成的行尸走肉,由于重蹈前人显而易见的覆辙而导致的生意失败,还有各种形式的集体疯狂等等。 你们若要寻找那条通往因为不小心、没有创意的错误而引起真正的人生麻烦的道路,我建议你们牢牢记住这句现代谚语: “人生就像悬挂式滑翔,起步没成功就完蛋啦。” 避免广泛吸取知识的另一种做法是,别去钻研那些前辈的最好成果。
这味药的功效在于让你们得到尽可能少的教育。 我再讲一个简短的历史故事,或许你们可以看得更清楚,从而更加与幸福生活绝缘。 从前有个人,他勤奋地掌握了前人最优秀的成果,尽管开始研究分析几何的时候他的基础并不好,学得非常吃力。 最终,他的成就引人注目,他这样评价自己的成果: “如果说我比其他人看得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这人的骨灰如今埋在西敏斯特大教堂里,他的墓碑上有句异乎寻常的墓志铭: “这里安葬着永垂不朽的艾萨克·牛顿爵士。”
芒格处方三:不要因为痛苦一厥不振
我为你们的痛苦生活开出的第三味药是,当你们在人生的战场上遭遇第一、第二或者第三次严重的失败时,就请意志消沉,从此一蹶不振吧。 因为即使是最幸运、最聪明的人,也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失败,这味药必定能保证你们永远地陷身痛苦泥沼。 千万要忽略爱比克泰德亲自撰写的、恰如其分的墓志铭: “此处埋着爱比克泰德,一个奴隶,身体残疾,极其穷困,蒙受诸神的恩宠。”
为了让你们过上头脑混乱、痛苦不堪的日子,我所开的最后一味药是,请忽略小时候人们告诉我的那个乡下人故事。 曾经有个乡下人说: “要是知道我会死在哪里就好啦,那我将永远不去那个地方。” 大多数人和你们一样,嘲笑这个乡下人的无知,忽略他那朴素的智慧。 如果我有什么可借鉴的经验,那些热爱痛苦生活的人,应该不惜任何代价避免应用这个乡下人的方法。 若想获得失败,你们应该将这种乡下人的方法,也就是卡森在演讲中所用的方法,贬低得愚蠢之极、毫无用处。
卡森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把问题反过来想。 就是说要解出 X,得先研究如何才能得到非 X。 伟大的代数学家雅各比用的也是卡森这种办法,众所周知,他经常重复一句话: “反过来想,总是反过来想。” 雅各比知道,事物的本质是这样的,许多难题只有在逆向思考的时候才能得到最好的解决。
例如,当年几乎所有人都在试图修正麦克斯韦的电磁定律,以便它能符合牛顿的三大运动定律,然而,爱因斯坦却转了个180度大弯,修正了牛顿定律,让其符合麦克斯韦的定律,结果他发现了相对论。 作为一个公认的传记爱好者,我认为,假如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是哈佛学校 1986 届毕业班的学生,他的成绩大概只能排到中等。 然而现在他是科学史上的大名人。如果你们希望将来碌碌无为,那么千万不能以达尔文为榜样。 达尔文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主要是因为他的工作方式。 这种方式有悖于所有我列出的痛苦法则,而且还特别强调逆向思考:他总是努力寻找证据来否定自己已有的理论,无论他多么珍视这种理论,这种理论多么得之不易。 与之相反,大多数人早年取得成就,然后就越来越拒绝新的、证伪性的信息,目的是不改变自己的最初结论。 他们变成了菲利普·威利所评论的那类人: “他们固步自封,满足于已有的知识,永远不会去了解新事物。” 达尔文的生平展示了,乌龟如何可以在极端客观态度下跑到兔子的前面。 这种态度能够帮助客观的人最后变成 “蒙眼拼驴尾”游戏中、惟一没有被遮住眼睛的玩家。 如果你们认为客观态度无足轻重,那你们不但忽略了达尔文的训诲,也忽略了爱因斯坦的教导。
爱因斯坦说,他的成功理论来自 “好奇、专注、毅力和自省”。 他所说的自省,就是不停地试验与推翻他自己深爱的想法。
芒格处方四:尽可能地客观
最后,尽可能地减少客观性,这会帮助你减少获得世俗好处所需作出的让步以及所要承受的负担,因为客观态度并不只对伟大的物理学家和生物学家有效,它也能帮助伯米吉地区的管道维修工更好地工作。 如果你们认为忠实于自己,就是永不改变年轻时的所有观念,那你们不仅会稳步踏上通往极端无知的道路,而且还将走向事业中不愉快的经历给你带来的所有痛苦。
这次类似于说反话的演讲应该以类似于说反话的祝福来结束。 这句祝语的灵感来自伊莱休·鲁特引用过的那首讲小狗去多佛的儿歌: “一步又一步,(才能到多佛)。”
我祝福1986届毕业班的同学:在座各位,愿你们在漫长的人生中,日日以避免失败为目标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