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经常听别人说 “年纪越大越喜欢回忆过去”,如今终于自己也走到了别人的经验里。
可能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产生的年龄焦虑导致? 最近三五年开始越来越频繁地回忆起儿时、青少年时期、以及大学时光,有些生活片段总是被不经意地反复想起。 所以我决定把想起来的片段都一一记录下来,这样我就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美好回忆的 “珍宝盒”。
两岁以前
说不上是自己对婴儿时期的记忆留存过好,还是其他人也是如此 —— 对两岁前的居住场所有较清晰的记忆。 2024 年春节时,我曾把自己对两岁前的家的记忆描述给老妈。经她验证,我所描述的家的样子有七八成是和当时的家相符的。 所以我非常好奇,是只有我对两岁前记忆深刻,还是其他人也是如此?反正老妈说她记不得那么小的事情。
两岁以前我们一家人住在一个叫 “互助村” 的地方,平房(地图上搜了一下这个村如今还在!下次回老家一定要去看看!)。 房间不大,一间是厨房,一间是卧室和客厅。 入户门进门之后正对的就是厨房(我对这间房没什么记忆),右手边就是作为卧室和客厅的一个大房间。 进了卧室客厅,正前方是满满一排书柜和立柜,左边应该是一张写字台(对这个地方也比较模糊),右边是一组沙发和茶桌。 写字台再往里就是一张双人床,我对这个家的大部分记忆的视角都来自这张床上,所有记忆里的视角都是以这张床的位置为起点的。
记得自己在这张床上爬来爬去,爬着爬着就掉到地上了,哇哇大哭。 后来经过奶奶的确认,那次是奶奶在家带我。 她去做饭的功夫我就爬到床边掉下去了,听到哇哇的哭声奶奶赶快从厨房跑进卧室,奶奶说我是 “掉到床底下” 去了。
对两岁前的记忆只有这么多,一个是当时平房的家的样子,一个便是摔下床的记忆。
不到三岁那年,我们就搬进了职工家属楼,新楼房,三代户。
六岁以前
搬到家属楼后,楼区里的幼儿园就在隔壁,我在这个幼儿园只上了小班和中班,没有上大班就直接上学了,上学那年我六周岁整。
两岁到六岁这四年我的记忆并没有太多,但是我对这个家属楼的新家记忆超级超级清晰。包括每一样家具的样子、家里的每一个小摆设、还有家里的好几版家具布局。 因为父亲是一个很爱折腾家具布局的人,经常会给家里的家具换位置,为生活带来些简单的新鲜感。 直到现在,我几乎可以闭上眼在脑海里重现当年的家的模样。细致到地板革的颜色和墙壁纸的花纹。
而在生活方面,这几年留给我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一张单人床,一个大书桌,两个大书柜,还有一个连着卧室的阳台,构成了三岁起就属于我的独立卧室。 毫无疑问,我的童年是幸福的,生活条件也是相对优渥的。 小时候的自己根本不知道这些,都是长大之后和朋友们交流才知道不是所有孩子的童年都可以有带阳台的卧室的。
另外在每年生日的时候,父亲都会带我去楼区后面的大菜场买一只烧鸡,亲自下厨给我炒一大桌子菜,还有每年必须准备一个大蛋糕给我。 每年的生日都是我们一家三口在一起过的,很多菜、很多好吃的、还有大蛋糕。 而父亲每年生日的时候都会给我照相,把相片洗出来之后在相片背面的右下角写上日期。 是的,父亲很早就有自己的相机,这也是长大的我才知道那时买相机是很奢侈的消费了。
十岁以前
另外一个印象深刻的事情是,刚上小学的我每天都非常努力,现在还记得坐在写字台前的那个小孩儿,点着不太好用的台灯,在练习册上做着一年级数学题,又快又好,我是个好学生。
小学一年级刚上学不久,父亲就给我请假带我去北京玩儿。这个行为搁在现在也是相当大胆了,会被老人说 “没正事儿” 吧?不上课,去旅行。 当然后来我的学习进度也没有落下,两者兼顾得还不错。
作为因早上学被当作 “借读生” 的我,在一年级结束的时候,通过了学校的考核,成为了正式的小学生。 据父亲说,当年是家属楼里同龄的孩子们都纷纷上学了,剩下我没人玩,所以我在家里又哭又闹也坚持要上学。 父亲被我闹的没办法,就托关系好说歹说收下了我,让我先借读看看,如果跟不上就领回家。 还好,结果还算不错,留下了。
在搬离这个家属楼的那年,因为我想养狗,父亲专门开车到快到北戴河的地方,国道旁有狗贩子,买了一条小狗给我。 那是一条现在看来不太叫得上品种的串串,看起来是当时流行的 “京巴犬” 的串串,我给它起名字叫 “白白”,后来这个名字逐渐在生活中进化成了 “小白”。 搬完家到更大的房子那天,我在这个家的每个房间都逗留了很久,摸着墙和它说再见,我到现在都还记得当时不舍的感受。
那一年我九岁,十岁之前我甚至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快乐、最幸福的孩子。 可能也是因为这幸福的童年,让我对十岁前留下了那么多清晰的记忆。 现在的我经常会想,如果生活能一直停在十岁前该多好。